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衢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工作规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6 02:52:57  浏览:975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衢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工作规则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 市国土局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土局关于土地储备中心工作规则的通知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市国土局制订的《衢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工作规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衢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工作规则

市国土局
(二○○二年六月十八日)

第一条 为强化土地市场统一管理,规范土地储备中心工作,根据《衢州市土地储备办法》,制订本规则。
第二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受市政府委托,具体实施国有土地的收购、储备、开发以及出让前期准备等工作。
第三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为全民所有制非盈利性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隶属于市国土资源局。
第四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的主要职责为:
(一)根据市政府确定的收购计划,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盘活调整的存量土地和其他增量土地,以收回、收购、置换等方式纳入土地储备;
(二)根据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市场需求,适量储备土地,为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力度服务;
(三)管理和运作进入储备的土地,增加土地收益。搞好综合统计,定期向政府报告运作情况;
(四)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协调,管理、运作好土地收购、储备资金;
(五)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做好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资金测算平衡和出让前期准备工作;
(六)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五条 土地储备工作实行例会制度。一般情况下,市土地储备中心每季度召开一次土地储备工作例会。例会的主要内容有:
(一)研究起草土地收购、储备的有关政策;
(二)商议土地储备及出让前期工作计划;
(三)研究储备资金的有关问题;
(四)分析土地储备计划执行、资金运作及阶段性工作情况;
(五)研究需提交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
例会具体内容可根据市政府意见或有关部门建议及实际工作需要适时确定。
第六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应将储备土地的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布并抄报市政府有关部门。
第七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应建立健全土地收购和出让清册、土地抵押贷款和还款清册、土地收购和前期开发宗地成本台账等制度,并定期向市政府报告。
第八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的收购、储备和出让前期开发费用实行独立核算,开设专户;运作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列入成本,单独结算。
第九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可对储备土地进行运作和管理,降低土地储备成本,减少运作风险。储备土地经地价评估后,可进行抵押贷款并用以支付部分土地收购补偿费用。
第十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可根据与原土地使用人签订的土地收购合同的约定,分期支付土地收购补偿费用。
第十一条 储备土地出让后,土地出让金全额上缴市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上交资金中的成本部分(包括土地收购补偿、前期开发等相关费用)由市财政核实后返回给市土地储备中心,用于归还银行贷款等;土地出让净收益5%的业务费中的1%作为土地储备中心的管理费用;净增值中的30%作为土地储备滚动资金,按宗地结算并及时拨付给市土地储备中心,用于土地储备业务的发展。
第十二条 由于政策变化或经批准改变原储备土地规划条件、将储备土地用于公益事业(如绿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而造成市土地储备中心政策性亏损的,亏损部分由市财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核补。
第十三条 由于政府指令性收回或收购企事业单位的土地而造成亏损的,在土地出让后由财政部门从其他收储土地出让收益中弥补亏损。
第十四条 涉及储备土地范围、申请收购土地所需材料、收购土地的程序及补偿标准、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利用及出让前期准备工作等事项,按《衢州市土地储备办法》具体办理。
第十五条 本规则经市政府批准后,作为市土地储备中心开展工作的依据。本规则的修改,需经市政府同意。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运城市消防安全责任制细则的通知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运城市消防安全责任制细则的通知

运政办发〔2011〕3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和空港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责任制,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运城市消防安全责任制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运城市消防安全责任制细则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责任制,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 号)、《山西省消防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工作按照属地管理,逐级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
  第三条 市政府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消防工作联席会议,指导市政府各部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消防工作会议,对全市消防工作任务进行部署,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指导。
  第五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工作负全责。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全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障消防经费投入,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三)将消防专业规划纳入城市、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的建设规划中,保证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与其它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同步实施。
  (四)加强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增强扑救火灾的能力。
  (五)建立消防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六)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七)建立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制度并组织实施。
  (八)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报请批准的事项,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明确批示。
  (九)指导、督促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
  (十)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督察,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政绩考评内容之中。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履行规定的消防安全职责:
  (一)发展和改革部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当将消防设施建设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规划。
  (二)财政部门应当保障消防业务经费的需要。
  (三)建设部门应当实施消防规划规定的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防火间距等有关内容,并从工程设计审查、工程监理、质量监督等方面,保证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消防设计、设施和工地防火措施落实到位。
  (四)通信部门应当保障火警专线畅通,并协助有关部门保障消防指挥中心与消防站、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管理等部门、单位之间调度专线的正常使用。
  (五)教育部门负责学校等各类教育机构的消防安全工作;应当将有关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大、中、小学教学内容,并组织实施制定教材和教学计划;指导农村学生集中的中小学校针对农村消防工作特点,开展符合农村实际的防火安全教育。
  (六)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列入普法、培训、安全考核的内容。
  (七)民政部门负责监管养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的消防安全工作。
  (八)文化部门负责监管文化活动、演出活动的消防安全工作。
  (九)卫生部门负责监管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工作。
  (十)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当义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需要公示、公开的社会公益性消防安全内容,应当免费登载、播发。
  (十一)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监管客运汽车站的消防安全工作。
  (十二)旅游部门负责监管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等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十三)体育部门负责监管体育场馆、设施等有关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十四)文物部门负责监管文物古建筑等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十五)人防部门负责监管由各级人防部门组织建设的公共人防工程的消防安全工作。
  (十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应把各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纳入综合考评范围。
  (十七)工商管理和技术监督部门每年要开展两次消防产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第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依据法律法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执行消防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
  (二)履行消防行政许可职责,加强消防产品监督。
  (三)依法开展消防监督抽查,督促消除火灾隐患。
  (四)受理火警,及时组织扑救火灾,救助遇险人员。
  (五)调查、认定火灾事故原因,统计火灾损失。
  (六)对社会消防组织进行业务指导,推动消防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并进行监督指导。
  (七)依法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重大消防工作事项,提出消防工作建议。
  (八)公布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和督促整改情况。
  (九)依法对消防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十)定期对派出所民警进行消防业务指导,每半年不少于1次。
  (十一)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二)根据上级人民政府的消防规划,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消防工作计划,组建义务消防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措施等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指导和监督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单位的消防工作。
  (四)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五)对本辖区内各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上报有关部门。
  第十条 公安派出所应当履行《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规定》规定的职权。
  第十一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二)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三)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四)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五)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六)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演练;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制定村民防火公约并组织实施。
  (二)开展家庭、粮场防火知识宣传教育,在本村公共场所设置消防宣传栏和其他消防安全警示标志。
  (三)建立本村消防灭火组织,开展灭火技能培训和演练。
  (四)对村民随意堆放粮草、违规接拉电气线路等可能引发火灾的行为予以纠正和制止,消除火灾隐患。
  (五)督促本村所属经济组织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六)发生火灾时立即报警,并组织对初发火灾的扑救。
  第十三条 居民委员会应当执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开展家庭防火知识宣传教育。
  (二)对居民住宅楼、院的消防安全进行检查,纠正堵塞、占用消防通道、水源等消防违章行为。
  (三)发生火灾时立即报警.并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扑救火灾,疏散居民。
  第十四条 居民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单位应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制定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二)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三)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
  (四)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
  第十五条 公民应当依法履行下列消防安全义务:
  (一)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
  (二)参加有组织的消防安全培训和火灾扑救。
  (三)遵守公共场所和易燃易爆物品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四)配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其他组织开展的消防监督检查。
  (五)教育未成年子女遵守消防安全规定。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可能引发火灾事故的消防违法行为,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接到举报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必须立即依法查处。
  第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与下一级人民政府,人民政府与所属工作部门、派出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关于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规定,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主管部门与被监督管理单位之间,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可以通过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第十八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的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向其主管部门提出书面行政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将处理情况书面向提出建议的单位反馈。
  第十九条 行政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实行行政监察。
  第二十条 对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在消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一条 下级人民政府不落实本办法规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或者给予通报批评;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对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落实本办法规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或者给予通报批评,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的,对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第一责任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不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制。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公民不履行法定的消防安全义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落实本办法规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有关消防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刑事犯罪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关于提高主要副食品销价后发给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的几项具体规定(已失效)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提高主要副食品销价后发给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的几项具体规定

1979年10月17日,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四日批转的《全国物价工资会议纪要》中规定,为了保证职工生活的基本安定,从今年十一月一日起,在提高几种主要副食品销售价格的同时,发给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现将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固定职工(包括学徒工,下同),不分工资区类别高低,不分赡养人口多少,在一般地区工作的,每人每月发给副食品价格补贴五元;在纯牧业县(旗)工作的,每人每月发给副食品价格补贴八元。新疆、西藏地区的补贴标准另作规定。纯牧业县(旗)的范围,由有关省、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家劳动总局审查同意后执行。
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临时职工(包括季节工、亦工亦农人员、农村人民公社中的广播员、水利员等人员),拿工资、不参加农村社队分配的,原则上应当发给全部或一部分副食品价格补贴,情况特殊的,也可以不发给;虽然拿工资,但参加农村社队分配的,原则上不应当发给副食品价格补贴,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发给一部分。补贴的具体办法,由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制定。
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副食品价格补贴,原则上可以比照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办法执行。由于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自负盈亏,经营情况不同,补贴的具体办法,由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制定。
四、今后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按照本单位职工的副食品价格补贴标准发给。
五、退休职工、退休军队干部和按照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退职的职工,均按所在地区固定职工的副食品价格补贴标准发给。
六、职工在纯牧业县(旗)和非纯牧业县(旗)之间调动工作时,改按调入地区的副食品价格补贴标准发给。
七、主要副食品的销价提高后,影响到有关的一些费用开支标准需要加以调整提高的,如一些优抚对象的生活费补贴,民办教师补助费,大学、中专、技校学生的助学金,一部分职工的伙食补助费,出差和会议伙食补助费,保健食品等,原来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办法,仍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征得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国家物价总局同意后下达执行;原来由省、市、自治区规定的办法,仍由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征得省、市、自治区财政局、劳动局、物价局同意后,报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人民政府)批准下达执行,同时抄送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国家物价总局备案。不允许任何单位借口主要副食品提价自行提高各种费用标准。
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干部的副食品价格补贴和战士津贴以及有关一些费用开支的办法,由军委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参照本通知的精神,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协商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审批后下达执行。
九、按照规定发给职工的副食品价格补贴,随同工资发给职工本人,企业由生产成本(费用)中的有关项目列支,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由行政,事业费开支。各单位的财政收支计划,应作相应的调整。副食品价格补贴,在核算上作为工资基金,统计上列入工资总额,但不作为计算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职工奖金和企业基金的基数。
十、提高主要副食品销售价格后,发给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不仅是保证职工生活基本安定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广泛、深入地向职工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以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