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查处机动车非法客运的通告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9 12:53:20  浏览:986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查处机动车非法客运的通告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
第32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查处机动车非法客运的通告》已经2010年4月3日市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韩正
二○一○年四月十五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查处机动车非法客运的通告
(2010年4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2号公布)

  为了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顺利举办,根据《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本市促进和保障世博会筹备和举办工作的决定》的规定,市政府决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和举办期间,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查处机动车非法客运:

  一、未取得营业性客运证件的机动车不得从事营业性客运活动。

  二、非营业性客运机动车安装客运出租汽车专用营运设施、标识,假冒客运出租汽车上路行驶的,由交通行政执法机构暂扣车辆,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非营业性客运机动车驾驶员在机场、车站、港口、医院、商业网点、旅游集散点以及道路等公共场所招揽乘客的,由交通行政执法机构暂扣车辆,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除前款规定以外的人员在上述场所为机动车招揽乘客的,由交通行政执法机构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四、非营业性客运机动车驾驶员有收费搭载乘客行为,第一次被发现的,由交通行政执法机构予以记录,不予处理;第二次被发现的,由交通行政执法机构予以教育并记录,不予处罚;第三次被发现的,由交通行政执法机构暂扣车辆,处以2000元罚款。

  违反前款规定被交通行政执法机构处罚的非营业性客运机动车驾驶员,继续发生收费搭载乘客行为的,由交通行政执法机构暂扣车辆,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确有证据证明非营业性客运机动车驾驶员以营利为目的从事非法客运经营活动的,由交通行政执法机构暂扣车辆,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市、区(县)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区(县)公安部门可在机场、车站、港口、医院、商业网点、旅游集散点以及道路等公共场所划定公共汽电车、客运出租汽车专用候车范围。公共汽电车、客运出租汽车应当在专用候车范围内候客。

  非营业性客运机动车在专用候车范围内停靠的,由公安部门对驾驶员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六、对违反本通告规定被暂扣的机动车,按照《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规定》处理。

  七、行政执法机构工作人员不得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方式收集机动车非法客运的证据。采用上述方式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查处机动车非法客运的依据。

  八、本通告自公布之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施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四月十五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日照市散装水泥发展应用管理办法

山东省日照市人民政府


日照市散装水泥发展应用管理办法


(2011年10月13日日政发〔2011〕38号发布 根据2012年8月10日日照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日照市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等8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为推动散装水泥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山东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规定》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和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散装水泥,是指不用包装,直接通过专用设备出厂、运输、储存和使用的水泥。
本办法所称预拌混凝土,是指由水泥、集料、水以及所需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等,在搅拌站按一定比例计量、拌制后,通过专用设备运输、使用的拌合物。
本办法所称预拌砂浆,是指由水泥、砂以及所需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等,在搅拌站按一定比例计量、拌制后,通过专用设备运输、使用的拌合物。预拌砂浆包括干混砂浆和湿拌砂浆。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和措施,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部门是本行政区域的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散装水泥的监督管理工作。
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承担散装水泥管理的具体工作,其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交通运输、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审计、环保、统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发展散装水泥的相关工作。
建材等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依法维护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会同发展改革、住房城乡规划建设、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散装水泥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为散装水泥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提供信息咨询、业务培训等服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引导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第八条 新建、扩建和改建水泥生产企业(包括粉磨站和配制厂,下同),应当按散装比例70%以上发放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同步建设,按期投入使用。
已建成的水泥生产企业应当通过技术改造、增加设施设备等方式,逐步提高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并达到70%的要求。
第九条 鼓励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市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散装水泥发展规划,按照以市场为导向、总量控制的原则进行布局设点,编制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建设发展规划。
新建、扩建和改建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项目,应当符合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对于符合规划的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项目,有关部门应当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十条 水泥生产企业以及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的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应当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第十一条 市规划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规划区以及国家和省批准的开发区范围内,限期禁止建设工程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
市、区县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地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或者调整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区域和建设工程规模以及起始日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告。
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区域外的交通、能源、水利、港口等建设工程以及其他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具备条件的,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第十二条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运输应当使用专用车辆,并保持车况良好、车貌整洁,并采取必要的防洒漏措施。
装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专用车辆和混凝土泵车需要进入城市市区的,应当凭当地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开具的证明,事先到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特定时间和路线行驶的通行手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办理。
装载预拌混凝土、湿拌砂浆的专用车辆和混凝土泵车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从快处理,处理时间需要1小时以上的,应当先予记录放行,待卸载后再行处理。
第十三条 从事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经营、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产、运输、储存等设施设备以及生产经营场所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十四条 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向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提供散装水泥生产和使用统计数据,不得虚报、瞒报和拒报。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农村规划建设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立健全散装水泥配送和服务体系,并鼓励农村居民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第十六条 水泥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负责征收,散装水泥管理机构也可以委托其他部门、单位代征,代征手续费按实际代征缴入国库数额的2‰计提。
第十七条 水泥生产企业销售袋装(包括纸袋、复膜塑编袋、复合袋等)水泥的,应当按照每吨1元的标准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袋装水泥的单位,按照每吨3元的标准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第十八条 年设计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的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由市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负责征收,年设计生产能力达不到100万吨的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由区县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负责征收。
道路、桥梁、水利等工程应当缴纳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由市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征收,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应当缴纳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由区县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征收,工业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建设工程应当缴纳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由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机关的同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征收。
未设县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的,由市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负责征收。
第十九条 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在当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窗口,在建设单位办理开工报告或者施工许可证前,按照规定预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工业民用建筑工程按工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预缴2元,不能用建筑面积计算的道路、桥梁、水利、市政等工程,按工程建设概算水泥用量,每吨预缴3元。
自工程竣工之日起30日内,缴款单位凭有关部门批准的工程决算以及购进袋装水泥原始凭证、预缴专项资金凭证等资料,按照袋装水泥实际使用量每吨3元的标准,到原预收单位办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清算手续,实行多退少补。
预征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具体的清算程序和清算方式,由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会同财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减免或者批准缓缴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不得改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对象或者提高征收标准。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属于政府性基金,应当专项用于发展散装水泥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坐支、平调或者挪用。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建设单位在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区域内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由住房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山东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虚报、瞒报或者拒报散装水泥生产和使用统计数据的,由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山东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水泥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未及时、足额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由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拒不缴纳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擅自减免或者批准缓缴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改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对象或者提高征收标准,或者截留、坐支、平调、挪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由财政部门或者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经济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散装水泥管理机构依法查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散装水泥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区县进行管理,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由市经济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直接管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

郑政〔2008〕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郑州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监测体系实施办法》、《郑州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郑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实施办法(试行)》、《郑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试行)》、《郑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等六个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辖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郑州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
实施办法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统计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对节能降耗工作的管理和考核需要,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豫政〔2008〕8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思路和工作要求
(一)基本思路。统一方法,分级核算,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市及县(市)、区统一采取以能源消费统计为主的核算方法,各级按照统一方法、分级核算能源消费量,并逐级评估认定。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先建立再完善的原则,重点抓好能源产品生产及主要能源消费领域的统计调查制度建设。
(二)工作要求
1.统一部署,分工协作。根据能源统计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在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全面建立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部门、协会能源统计力量和统计渠道,在电力消费统计,煤炭运销统计,石油、成品油批发、零售统计,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统计,建筑物能耗统计,产品单耗统计等方面,充分发挥部门、协会在能源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建立制度,健全指标。各部门、协会和能源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也要根据本办法要求,尽快建立有关能源统计制度,做好各项能源指标的统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能源统计业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安全、灵活、高效的能源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使用等一体化的能源统计信息系统。
3.加强计量,建立台账。各社会用能单位要从仪器仪表配置、商品检验、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等基础工作入手,全面加强能源利用的计量、记录和统计,依法履行统计义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二、建立健全能源生产统计制度
(一)进一步完善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产品产量统计制度,增加能源核算所需要能源产品的中小类统计目录。
(二)建立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煤炭、电力等产品产量统计制度。
调查内容:煤炭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发电量。
调查范围:规模以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力企业。煤炭产品产量调查的范围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核定的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的规模以下煤炭生产企业名单确定。
调查频率:季报,2008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市统计局组织全面调查。
三、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反映能源消费结构,为全市及县(市)、区进行能源核算提供基本数据支持,对能源供应统计无法取得的资料以能源消费统计予以补充。近期重点加强各级能源消费数据核算基础,建立全市及各县(市)、区能源消费核算制度和评估制度。
(一)完善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库存、加工转换统计调查制度,增加可再生能源、低热值燃料、工业废料等调查目录,增加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统计指标。
(二)建立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能源消费统计制度。这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设备比较落后,能耗高,调查其能源消费对于指导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反映节能减排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内容:煤炭、焦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消费量。
调查范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
调查频率:季报,2008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市统计局组织抽样调查。
(三)建立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能源消费统计制度。调查内容:煤炭、汽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消费量。调查范围:从事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单位。调查频率:年报,2008年正式实施。调查方式:市统计局组织重点调查。
(四)建立健全建筑业能源消费统计制度。采取普查年份全面调查、非普查年份调查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推算的方法,取得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
调查内容:煤炭、汽油、柴油、电力等消费量。
调查范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
调查频率:年报,2008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市统计局组织重点调查。
(五)建立健全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统计制度。第三产业涉及范围广泛,单位数量众多,需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经营类型企业(单位)的能源消费特点,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耗能较大的餐饮业分规模建立全面调查或重点调查统计制度;交通运输行业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建立相应的调查制度;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能源消费根据其行业特点分别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或重点调查统计制度。
1.批发和零售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量多,分布面广,调查难度较大,将其分为限额以上、限额以下和个体3部分进行调查。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行全面调查,对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个体经营户实行抽样调查。统计标准和推算办法按照《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执行。
调查内容: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热力和电力消费量等。
调查范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个体经营户。
调查频率:季报,2008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由市统计局负责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组织全面调查,对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组织抽样调查,对个体经营户组织抽样调查。
2.住宿和餐饮业。将住宿和餐饮业分为限额以上、限额以下和个体3部分进行调查。对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和全部住宿业企业实行全面调查,对限额以下餐饮企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个体经营户实行抽样调查。统计标准和推算办法按照《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执行。
调查内容: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热力和电力消费量等。
调查范围:星级宾馆(饭店)和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星级以外宾馆(饭店)和限额以下餐饮业企业;全部个体住宿和餐饮业经营户。
调查频率:季报,2008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由市统计局负责对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和全部住宿业企业组织全面调查,对限额以下餐饮业企业组织抽样调查,对住宿和餐饮业个体经营户组织抽样调查。
3.交通运输业。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制度。
(1)铁路、航空
调查内容:煤炭、煤气、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消费量等。
调查范围:铁路、航空。
调查频率:季报,2008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郑州铁路局、河南省地方铁路局、南航河南分公司组织调查并提供郑州市辖区内能源消耗情况。
(2)公路、水上运输
公路、水上运输是指从事公路、水上营业性运输的企业(包括个体专业运输户),不包括社会车辆和私人家庭车辆的交通运输活动。运输企业管理分散、流动性强,需要对不同性质的运输企业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对从事营业性公路、水上运输的重点企业,建立统一、规范的能源消费统计调查制度,并在工作规范化以后逐步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全部专业运输企业。对从事公路、水上运输的个体专业运输户实施典型调查,按照单车(单船)年均收入耗油量或单位客货周转量耗油量、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船)数量,推算其能源消费总量。
调查内容:汽油、柴油、燃料油消费量等。
调查频率:年报,2008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市统计局组织对重点运输企业全面调查,对从事公路、水上运输的个体专业运输户典型调查。
4.建立健全机关能耗统计制度。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会同统计局研究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
(六)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能统计制度
1.城镇居民生活用能
调查内容:煤炭、汽油、柴油、城市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消费量等。
调查范围:与现有城镇住户调查范围相同。
调查频率:季报,2008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和市统计局组织抽样调查。
2.农村居民生活用能
调查内容: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消费量等。
调查范围:与现有农村住户调查范围相同。
调查频率:季报,2008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市统计局组织抽样调查。
3.鉴于居民生活用能涉及范围广泛、准确调查难度大,拟采用市建委统计的全市及各县(市)、区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等数据作为居民生活用能统计的补充资料。
调查内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供应量等。
调查范围: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经销企业。
调查频率:季报,2008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市建委组织全面调查。
(七)建立健全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源统计制度。目前在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范围内建立了25种重点耗能产品,108项单位产品能耗统计调查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统计范围,由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逐步扩大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逐步增加耗能产品的统计品种。
有关能源统计制度、调查表、核算方案等,由市统计局另行印发。


郑州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监测体系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全市节能降耗工作,保证各项能耗指标数据真实、准确,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的约束性目标,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豫政〔2008〕8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思路和工作要求
(一)基本思路
在建立健全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各项能耗指标的数据质量实施全面监测,评估全市及县(市)、区和重点企业能耗数据质量,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市及县(市)、区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二)工作要求
1.制订科学、统一的能耗指标与生产总值核算方案,从核算基础、核算方法、工作机制等方面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其他监测指标的核算进行严格规范,科学设置监测指标体系。
2.结合实际,制定严格的数据质量评估办法,规范统计报表各个环节的审核流程及数据控制办法,切实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3.各县(市)、区节能降耗指标及其数据质量分别由上一级统计部门认定并实施监测;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由市统计局、发展改革委、经委进行动态监测。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对本辖区内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测。
4.各级统计部门要逐步建立并完善统一、科学的季度、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核算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能耗数据质量评估办法。
二、对节能降耗进展情况进行监测
(一)对全市及各县(市)、区节能降耗进展情况的监测
1.监测指标:
(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及降低率。
(2)综合能源消费量及其增长速度。
(3)单位产品能耗,重点耗能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重点耗能产品主要包括:发电量、粗钢、铁合金、氧化铝、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合成氨、焦炭、原油加工量、机制纸及纸板等。
(4)重点耗能行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等。
2.监测对象:各县(市)、区。
3.监测频率:年度、季度。
(二)对主要耗能行业节能降耗进展情况的监测1.监测指标:
(1)综合能源消费量及其增长速度。
(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降低率。
(3)单位产品能耗及降低率。主要单位产品能耗指标:煤炭行业吨原煤综合能耗;电力行业火力发电标准煤耗;化工行业合成氨综合能耗;建材行业水泥综合能耗;轻工行业纸和纸板综合能耗;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氧化铝综合能耗,电解铝综合能耗;钢铁行业冶炼吨钢综合能耗等。
2.监测对象:主要耗能行业,包括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火力发电、造纸、纺织等。
3.监测频率:季度。
(三)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测
1.监测内容(定期检查):是否设立能源统计岗位;能源计量是否齐全准确;能源统计原始记录是否健全;能源统计台账是否规范;是否按时保质报送能源统计报表等。
2.监测指标:
(1)综合能源消费量及增长率。
(2)单位产品能耗及降低率。
(3)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
3.监测对象:重点耗能企业(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
4.监测频率:季度。
三、对各县(市)、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其降低率数据质量的监测
(一)对生产总值的监测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方案的要求,利用统计系统专业数据与有关部门数据对各行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数据质量进行监测。
1.各县(市)、区生产总值总量的逆向指标,用于检验生产总值总量是否正常。
(1)各县(市)、区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2)各县(市)、区各项税收占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的比重。
2.与各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关的指标,用于检验现价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否正常。
(1)各县(市)、区各项税收增长速度。
(2)各县(市)、区各项贷款余额增长速度。
(3)各县(市)、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4)各县(市)、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3.与各县(市)、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的指标,用于检验第三产业增加值是否正常。
(1)各县(市)、区第三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
(2)各县(市)、区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速度。
(二)对能源消费总量的监测
1.电力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用以监测终端能源消费量是否正常。
2.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占各县(市)、区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用以监测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是否正常。
3.火力发电、供热、煤炭洗选、煤制品加工、炼油、炼焦、制气等加工转换效率,用以监测涉及计算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关系数是否正常。
4.三次产业、行业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增加值增长速度,用以监测各次产业、行业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与增加值增长速度是否相衔接。
5.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产品能耗,用以监测重点耗能产品能源消费情况。
有关数据评估办法、核算制度等,由市统计局另行印发。


郑州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质量效益提高,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目标,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的通知》(豫政〔2008〕8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2007〕21号),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思路
按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分明,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要求,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切实增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和企业节能工作责任心,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节能工作积极性,促使其加快把工作重心转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
二、责任主体及考核对象
(一)责任主体。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郑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对本辖区节能目标负总责,政府和管委会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郑东新区、港区管委会按照2个开发区标准执行)
(二)考核对象
1.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巩义市、中牟县除外)和郑州经济开发区、郑州高新区管委会。
2.重点耗能企业。全市年综合能源消费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不含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企业,以下称重点耗能企业)全部纳入考核,市统计局于每年2月上旬核定上年度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统计局、经委于每年2月底确定并公布重点耗能企业名单。
3.市政府有关部门。
(三)考核频率。以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为基准,分年度进行考核。
市人民政府每年与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
市经委每年与列入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的企业(不含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企业)签订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与辖区内重点用能企业(不含列入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的企业)签订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
三、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的考核办法
(一)考核内容。包括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目标完成情况(以下简称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
(二)考核方法。采用量化方法,相应设置节能目标完成指标和节能措施落实指标,满分为100分,其中节能目标和节能措施各50分(具体考核分项指标及计分方法见附件1)。
节能目标完成指标以市统计局核定的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为依据,完成年度节能目标计50分。节能目标完成指标为否决性指标,凡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本项计零分。
节能措施落实指标,重点突出结构节能、工程节能和管理节能,根据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分,满分计50分。
(三)考核结果。分为4个等级:优秀(90分及以上且超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良好(80—89分)、完成(60—79分)和未完成(59分及以下)。
(四)考核程序
1.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依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的通知》(郑政〔2008〕5号)于11月15日前提出次年年度节能目标(其中2010年节能目标以必须完成郑政〔2008〕5号中的目标为准),上报市人民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节能减排办),同时抄送市发展改革委。经全市综合平衡,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2.每年1月底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将上年度本辖区节能工作进展情况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报市人民政府,同时抄送市政府节能减排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统计局、监察局、人事局、财政局、国资委、质监局等部门组成考核工作组,通过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等方式,对各县(市)、区节能工作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核查,形成综合考核报告、郑州市节能工作进展情况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于每年3月上旬报市人民政府,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后,郑州市节能工作进展情况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由市发展改革委上报省节能减排办和省发展改革委。综合考核报告待省对市节能工作进展情况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审核完毕后,由市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
(五)奖惩措施
1.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节能目标责任的考核结果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后,交由市干部主管部门依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作为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2.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等级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予以表彰奖励;对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予以通报批评,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市暂停对该县(市)、区新建高耗能项目有关手续的办理。
3.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应在考核结果公告后1个月内,向市人民政府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工作措施,并抄送市政府节能减排办、市发展改革委。整改不到位的,由市监察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该县(市)、区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四、对巩义、中牟2个扩权县(市)人民政府的考核办法
巩义、中牟两个扩权县(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节能目标,需经郑州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当地节能主管部门上报省发展改革委,同时上报市政府节能减排办。对巩义、中牟两个扩权县(市)人民政府的考核办法,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执行。
五、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考核办法
(一)考核内容。包括企业年度节能量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
(二)考核方法。采用量化方法,满分为100分,其中节能目标和节能措施各50分。具体考核分项指标及计分方法见附件2。
完成年度节能目标计50分。节能目标完成指标为否决性指标,凡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本项计零分。
节能措施落实情况重点考核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满分计50分。
充分利用省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建立的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动态监测平台,重点耗能企业要加快与省监测平台实现信息联网,按时报送网上监测数据。
(三)考核结果。分为4个等级:优秀(95分及以上且超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良好(80—94分)、完成(60—79分)和未完成(59分及以下)。
(四)考核程序
1.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市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经委等部门公布的重点耗能企业名单,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核定企业年度节能量指标,于2月底前报市政府节能减排办审定。
列入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企业由市经委会同市统计局核定企业年度节能量指标,于2月底前报市政府节能减排办审定。(列入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企业的2010年节能量指标,以必须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总量为准)。
2.重点用能企业应于每年1月15日前提交上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工作进展情况自查报告。列入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的重点耗能企业(不包含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的重点耗能企业)的自查报告上报市经委,同时上报市政府节能减排办、发展改革委,抄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
未列入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的重点耗能企业的自查报告,上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同时抄送市政府节能减排办、发展改革委、经委。
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组织对辖区内重点耗能企业(不包含列入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的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并于每年2月底前将综合评价报告报送市政府节能减排办。
4.市经委按照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列入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的企业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70%。抽查完毕后,市经委于每年3月底前形成对列入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企业的综合考核报告,报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市经委向社会公告。
(五)奖惩措施
1.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等级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对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企业,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一律不得享受各类资金支持、免检等扶优措施,市暂停对其新建高耗能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的备案、核准和审批。考核结果抄送有关金融机构。
2.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企业,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相关规定,对其下达书面整改意见,对其实施限期整改。企业在考核结果公告后1个月内提出整改措施,报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发展改革委。整改时限到期后,市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对其整改结果进行评估。整改结果评估仍不合格的企业,市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相关规定,分别给予罚款、停业整顿、关闭等处罚。
3.对重点耗能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的考核结果,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作为对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领导班子成员不得享受年终考核奖励;其中,实行年薪制的企业,还要与领导班子成员的年薪挂钩。
六、对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考核办法
(一)对市政府有关部门节能工作完成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二)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郑政〔2007〕10号)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2007〕21号),市政府有关部门节能工作的责任是: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全市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市经委负责工业领域节能工作;市建委负责建筑领域节能工作;市国资委负责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市统计局负责能源统计工作;市交通局负责交通领域节能工作;市商务局负责商贸流通领域节能工作;市农业局负责农村、农业节能工作;市事管局负责市直机关节能工作;市教育局负责教育系统节能工作;市卫生局负责卫生系统节能工作;市科技局负责节能科技研发工作;市旅游局负责星级宾馆饭店节能工作;市市政局负责市政节能工作;市监察局、财政局、人事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质监局、环保局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协同做好相关工作。各部门具体节能工作目标和任务以《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的通知》(郑政文〔2008〕37号)为准,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三)每年1月15日前,各有关部门应将上年度本部门节能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政府节能减排办,同时抄送市政府目标办。市节能减排办将各部门年度节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汇总后报市政府。
(四)对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节能奖惩办法,依照市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有关规定执行。
七、加强对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统计、监察、人事、财政、国资、质监等有关部门,负责全市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的监督检查和奖励工作。其中,对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奖励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高度重视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加强本地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程序,完善考核工作的检查机制;认真组织自查自纠和本地区重点耗能企业的评估检查,并对自查报告和本辖区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考核报告的准确性负责。
(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切实加强节能管理、监测、统计队伍建设,充实相应力量,保证资金、人员到位和各项措施落实,确保本辖区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和监督核查工作顺利完成。
(四)对在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的县(市)、区和企业,一经发现即视为未完成节能目标,并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
附件:1.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计分表.doc
2.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计分表.doc


郑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实施办法
(试 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控制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2007〕2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若国家新增考核指标,本办法也将相应增加。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十一五”期间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各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以各县(市)、上街区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责任书(简称目标责任书)或者市政府下发的污染减排文件为依据。
巩义、中牟2个扩权县(市)的考核按照《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试行)》执行。
第四条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责任主体是各县(市)、区政府。各县(市)、区政府应依据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制定本辖区的年度污染减排实施方案,并于当年2月底前报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 各县(市)、区政府依照国家、省发布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以及市政府的相关要求,负责建立本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简称“三大体系”)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台账,及时调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主要减排措施进展情况以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等信息。
第六条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内容:
(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依据国家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监测办法、核查办法、核算细则以及我市制定的相关规定予以核定;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依据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的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核定;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机构的设立情况,“三大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依据各县(市)、区有关“三大体系”建设、运行情况的正式文件和有关抽查复核情况进行评定;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据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或竣工验收文件、关闭落后产能时间和当地政府减排管理措施、计划执行情况等有关材料和统计数据,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督查报告进行评定;
(四)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计划或实施方案制定情况和日常信息数据的调度情况。根据是否按照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年度污染减排计划或实施方案、及时准确上报减排信息资料等进行评定。
第七条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包括减排核查和年度考核。减排核查结果参与年度考核计算。
减排核查分为日常督查和定期核查。日常督查重点督查工程治理减排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结构减排项目的实施情况、监督管理减排措施的落实效果;定期核查采用资料审核和现场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为半年核查和年度核查。
第八条 对各县(市)、区政府落实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的日常督查和定期核查工作,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
各县(市)、区政府每半年对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分别于每年7月1日前和次年1月1日前向市政府报告半年和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自查报告,并抄送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各县(市)、区政府半年度和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情况进行核查。
第九条 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统计、市政和监察部门,对各县(市)、区政府上一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考核。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考核采用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国家、省对我市年度污染减排项目的核查、抽查结果自动纳入市对相应县(市)、区的考核结果中。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未达到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要求以及考评分值不及格的县(市)、区,认定其为未通过年度考核(未通过年度考核是指: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有一项指标未达到年度减排目标要求者;2.考评分值低于60分者)。
未通过年度考核的县(市)、区政府应在1个月内向市政府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并抄送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十条 经市政府审定后的考核结果,交由人事组织部门,依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规定,作为对各县(市)、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通过年度考核的县(市)、区,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市政部门、财政部门优先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并进行表彰奖励;对未通过考核的县(市)、区,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暂停该县(市)、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并撤销该县(市)、区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
对未通过年度考核且整改不到位、未按要求建设必需的污染治理设施及采取有效措施减排的,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监察部门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对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县(市)、区,市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十二条各县(市)、区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需报经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统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审核确认后,方可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考核评定采用量化计分方法(量化计分方法见附件)。依考评分值由高到低顺序,公布通过年度考核的县(市)、区,同时公布未通过年度考核的县(市)、区。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郑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计分办法

附 件

郑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计分方法

围绕完成总量减排的年度目标,并做好其他环保重点工作,设置考核计分满分100分,分为4项:
1.总量减排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50分);
2.治理工程减排项目建设及运行情况(20分);
3.结构调整减排项目建设及运行情况(20分);
4.污染减排其他任务完成情况(10分)。
一、总量减排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50分)
依据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目标,对照实施的治理工程减排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监督管理减排项目清单逐项核算,并汇总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总量,减排总量在扣除新增量后满足年度减排目标要求的得50分,否则直接认定其未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不再往下计算考评分值。
二、治理工程减排项目建设及运行情况(20分)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8分):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的,计4分,未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时,未建成1家扣2分,扣完为止;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污染减排核查要求、正常运行的计4分,城市污水处理厂被核查发现有不正常运行的,每家每次扣0.5分,扣完为止(注:不正常运行情况的判定按照《“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执行,下同)。
(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8分):按照规定要求完成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任务的,计4分,有1家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未建成,扣2分,扣完为止;已投入运行的燃煤电厂脱硫工程达到污染减排核查要求、正常运行的计4分,发现有不正常运行的,每家每次扣0.5分,扣完为止。
(三)企、事业单位污染减排工程(4分):按照要求建成污染减排工程的,计2分,有1家污染减排工程未建成,扣0.5分,扣完为止;建成的污染减排工程达到污染减排核查要求、正常运行的计2分,发现投入运行的污染减排工程有不正常运行情况的,每家每次扣0.2分,扣完为止。
三、结构调整减排项目建设及运行情况(20分)
(一)按照要求完成年度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计10分,规定任务中有一项任务被认定未完成的,得0分。
(二)完成污染减排计划年度实施方案中企业关停、淘汰任务的,计10分,有未关停、未淘汰情况的或者其完成结果达不到结构调整减排标准要求的,发现1家扣3分,扣完为止(注:结构调整减排标准执行《“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中的相关规定)。
四、污染减排其他任务完成情况(10分)
(一)污染减排“三大体系”运行情况(3分):督查核实当地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完善、运行情况良好,计3分,日常督察中发现“三大体系”未能正常运行的,不正常运行一个体系即扣1分,扣完为止。
(二)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的同时环境质量改善的,计2分。
(三)污染减排能力建设(2分):设立专门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日常办公机构,有人员编制且能保证污染减排管理工作需要的,计1分;有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能够保障减排工作正常开展的,计1分。
(四)规范编制并按时报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年度实施方案的,计1分。
(五)按照要求及时准确上报减排信息资料的,计2分。
(六)有下列情形的,进行分值扣减,扣减总分值不得超过10分:
1.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过后出现污染反弹的,扣3分;
2.所辖行政区域新建项目违规问题突出(未批先建、建非所批、“三同时”执行率低等),扣3分;
3.所辖行政区域有因环保问题被“区域限批”的,扣3分;
4.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或者在减排信息资料调度中弄虚作假的,扣2分;
5.所辖行政区域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采取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影响的,扣5分;
6.未按照要求完成其他年度重点环保工作的,扣2分。


郑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了准确核定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是对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进行核定,并为国家、省及郑州市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提供数据的监测活动。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监测技术采用污染源自动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包括手工监测和实验室比对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条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原则上由县级以上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
国控、省控及郑州市区内市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其他市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由各县(市)、上街区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上(含10万千瓦)30万千瓦以下火电厂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并对市区内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监督性监测,对各县(市)、上街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抽测。国控、省控及市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共享使用,不重复监测。
国控及省控重点污染源名单按国家及省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的名单为准,市控重点污染源名单按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的名单为准。
第四条 以污染源监测数据为基础统一采集、核定、统计污染源排污量数据,根据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流量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单位应当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污染源监测档案。
市控以上重点排污单位每月初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依据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上月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并提供有关资料。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每月申报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进行核定,并将核定结果告知排污单位。
第五条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必须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实时传输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国控、省控及市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必须与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并直接传输上报。
第六条 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并负责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设备进行实验室比对监测和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实验室比对监测与自动监测设备同步现场采样,监测频次为每季度1次。
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统一质量控制考核,并组织不定期的抽查工作。地方实验室比对监测结果与上级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检查、抽查监测结果不一致时,由上级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认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第七条 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建立完整的污染源基础信息档案,建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库。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按季度逐级报送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用于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第八条 各级政府要保证承担本辖区污染源监测工作的环境监测站的相关工作条件,在人员配置和培训、设备购买和更新、工作和实验用房供给、工作经费保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予以落实,特别是要保证直接为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费用,补助国控、省控及市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费用,将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政府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方法必须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或环保行业标准方法,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技术规范要求实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郑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

第一条 为确保“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准确、及时、可靠,按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COD和SO2排放量的考核是基于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的总和。
第三条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制度包括年报和季报。年报主要统计年度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报告期为1—12月。季报主要统计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为总量减排统计和省、市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环境数据支持,报告期为1个季度,每个季度结束后10日内将上季度数据上报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为提高年报时效性,各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于次年1月25日前上报年报快报数据。
第四条 统计调查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即由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完成,市环境保护监测部门的监测数据应及时反馈给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重点调查单位发表调查和非重点调查单位比率估算;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城镇常住人口数(或非农业人口数,以2005年口径为准)、燃料煤消耗量等社会统计数据测算。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审核、汇总后上报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年报重点调查单位,是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各县(市)、区(以县级为基本单位)排污总量(指该区域排污申报登记中全部工业企业的排污量,或者将上年环境统计数据库进行动态调整)85%以上的工业企业单位。重点调查单位的筛选工作应在排污申报登记数据变化的基础上逐年进行。筛选出的重点调查单位应与上年的重点调查单位对照比较,分析增、减单位情况并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重点调查数据能够反映排污情况的总体趋势。
季报制度中的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按照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名单执行,市控重点污染源按照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名单执行,每年动态调整。
第六条 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可采用监测数据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
监测数据法:重点调查单位原则上都应采用监测数据法计算排污量。重点调查单位统计范围每年动态调整一次,纳入新增企业(不论试生产还是已通过验收,凡造成事实排污超过1个月以上的企业均应纳入统计范围)。对当年关停企业按其当年实际排污天数计算排污量。
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主要适用于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测算,测算公式如下: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量=燃料煤消费量×含硫率×0.8×2×(1—脱硫率)。
排放系数法:排放系数法主要适用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造纸、金属冶炼、纺织等行业排污量的估算。
以上3种方法中优先使用监测数据法计算排放量。若无监测数据(或监测频次不足),可根据上述适用范围,火电厂选用物料衡算法,钢铁、化工、造纸、建材、有色金属、纺织等行业企业选用排放系数法。监测数据法计算所得的排放量数据必须与物料衡算法或排放系数法计算所得的排放量数据相互对照验证,对2种方法得出的排放量差距较大的,须分析原因。对无法解释的,按“取大数”的原则得到污染物的排放量数据。
第七条 非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以非重点调查单位的排污总量作为估算的对比基数,采取“比率估算”的方法,即按重点调查单位总排污量变化的趋势(指与上年相比,排污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等比或将比率略做调整,估算出非重点调查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
第八条 生活源COD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生活源COD排放量=城镇常住人口数×城镇生活COD产生系数×365-城镇污水处理厂去除的生活COD
其中,城镇生活COD产生系数优先采用各县(市)、区的COD产生系数或实测数据并予以说明;没有符合本辖区实际排放情况的系数,则统一采用国家推荐的COD产生系数,郑州市取值为70克/人·日。
生活源SO2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生活源SO2排放量=生活及其他煤炭消费量×含硫率×0.8×2
第九条 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主要由《环境统计管理办法》、《环境统计技术规定》、《全国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等系列文件组成。各县(市)、区在数据上报前,由当地环境保护、统计、发展改革等部门组成联合会审小组,根据本县(市)、区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污染状况,联合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
重点源的环境统计数据由企业负责填报,各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如发现问题要求企业改正,并重新填报。各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级环境统计数据负责,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各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审核。各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按照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核结果认真复核重点调查单位报表填报数据,并重新评估非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
第十条 按照排放强度法对统计数据进行核算。
第十一条 在排放强度法中使用GDP核算各县(市)、区COD排放量时,用监测与监察系数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正;在排放强度法中使用耗煤量核算各县(市)、区SO2排放量时,用监察系数对SO2排放量计算结果进行校正。校正方法和校正系数按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执行(见附件)。
第十二条 各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要求对年报快报数据进行核算,核算结果与核算的主要参数一并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上报省和国家。经过国家初步复核后的结果,将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并按照国家最终核定数据,对年报数据进行校核。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统计数据的核算与校正


附件

统计数据的核算与校正

一、COD核算与校正
核算方法:
工业COD排放量=上年工业COD排放量+新增工业COD排放量-新增工业COD削减量
其中:
新增工业COD排放量=2005年排放强度×上年GDP×扣除低COD排放行业贡献率后的GDP增长率
2005年排放强度=2005年工业COD排放量/2005年GDP
扣除低COD排放行业贡献率后的GDP增长率=〔1-(低COD排放行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量/GDP的增量)〕×GDP增长率
上述增量和增长率均指当年与上年相比。
低COD排放行业包括电力业(火力发电)、黑色金属冶炼业(钢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有色金属冶炼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和通讯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个行业。情况特殊的个别县(市)、区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生活COD排放量=上年生活COD排放量+当年城镇人口增长的COD排放量-当年新增生活COD削减量
校正方法:
在排放强度法中使用GDP核算各地COD排放量时,用监测与监察系数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正:
计算用GDP增长率=当年GDP增长率-监测与监察系数
监测与监察达标率=监测达标企业数/监测企业数×0.5+监察达标企业数/监察企业数×0.5
其中,监测与监察达标率为100%的,监测与监察系数取值为2%,90%及以上的取1.8%,80%及以上的取1.6%,70%及以上的取1.4%,60%及以上的取1.2%,50%及以上的取1.0%,低于50%的为0。
二、SO2核算与校正
核算方法:
SO2排放量=火电SO2排放量+非电SO2排放量
其中:
非电SO2排放量=上年非电排放强度×(当年全社会耗煤量-当年电力煤耗量)-当年新增非电工业SO2削减量
上年非电排放强度=上年非电SO2排放量/(上年全社会耗煤量-上年电力煤耗量)
当年非电SO2排放量须用主要耗能产品(粗钢、有色、水泥、焦炭等)的排放系数校核,按排放强度和排放系数法估算数据,取大数原则确定非电SO2排放量。
火电SO2排放量=上年火电SO2排放量+当年新增火电SO2排放量-当年新增火电SO2削减量
当年新增火电SO2排放量:按统计部门快报确定的辖区火力发电量按320克标准煤/千瓦时(或当年火力发电标准煤耗水平)计算发电耗煤量(热电联产供热耗煤量按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没有热电的不考虑),按辖区平均煤炭硫份确定新增电量导致的SO2产生量,扣去当年新建燃煤机组投产脱硫设施同时运行(要考虑脱硫设施滞后时间)、上年燃煤机组投产脱硫设施滞后于当年运行(上年接转到今年的脱硫设施)形成的SO2削减量。
有条件的县(市)、区,特别是开展节能发电调度试点的地区,可以用辖区内分机组火力SO2排放数据库作为审核依据,数据库要有分机组装机容量、发电量和耗煤量和SO2排放量,火力装机容量、发电量和增长速度可利用电力管理部门的火力装机容量指标。
对于燃料油使用量较大的地区,还应核算燃油SO2排放量。
校正方法:
在排放强度法中使用耗煤量核算各地SO2排放量时,用监察系数对SO2排放量计算结果进行校正:
地区SO2排放量=当年核算SO2排放量+Σ企业非正常排放量
企业非正常排放量=企业SO2产生量×脱硫效率×(1-监察系数)
发现被检查企业脱硫设施非正常运行1次,监察系数取0.8,非正常运行二次监察系数取0.5,超过2次非正常运行,监察系数取0。
脱硫设施非正常运行定义为生产设施运行期间脱硫设施因故未运行而没有向当地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时报告的、没有按照工艺要求使用脱硫剂的、使用旁路偷排手段等其他违法行为。数据来源:环境监察系统、环境监测系统。
三、有关核算的说明
核算资料。上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依据上年环境统计资料。GDP、有关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耗煤量数据、城镇人口增长率使用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没有公布数据的,以当地统计部门初步数为准。以上初步数应与统计部门协商一致后再使用。
削减量核算原则。当年主要污染物新增削减量,以各县(市)、区污染治理设施实际削减量为依据测算。
关停企业减少的COD排放量以上年纳入环境统计数据库的企业的排放量减去其当年实际排污量所得。关闭小火电计算SO2减排量,减排量=上年关闭机组SO2排放量×(1-当年发电量/上年发电量);淘汰有烧结机的小钢铁,计算SO2减排量。其他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在环境统计中有名单的计算减排量,没有名单的不计算。
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污染物削减量:上年度纳入环境统计的企业新建污染治理设施通过调试期后并连续稳定运行的,其去除量从通过调试期的第二个月算起,计算本年实际运行时间(停运和非正常运行时间扣除)及污染物削减量。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量:新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去除量的核算方法与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污染物削减量核算方法相同。对于现有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量的,必须说明情况。增加量以新建管网的验收报告为依据(或以新建管网相关佐证材料为依据),核算时间以通过验收的第二个月算起。
当年新增火电SO2削减量:包括当年新投运的老机组脱硫设施削减和上年投产老机组脱硫以及隔年投产脱硫机组当年多削减的量。当年新增非火电SO2削减量:指连续稳定减排SO2的工程措施,包括2005年企业的烧结机和冶炼等烟气脱硫工程脱硫、炼焦脱硫工程、煤改气工程、与省或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的循环流化床、集中供热等脱硫措施形成的SO2削减量。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搬迁或拆除锅炉等措施减少的SO2排放量要有详细的技术资料支持。